用爱心播洒希望的种子——臧兴望、耿秋萍夫妇爱心助人先进事迹
 
用爱心播洒希望的种子
                            ——臧兴望、耿秋萍夫妇爱心助人先进事迹
 
 
      十几年来,在青岛胶南市的老百姓尤其是曾经遭遇过生活困难或无钱上学的老百姓心中,一直就深刻铭记着臧兴望、耿秋萍夫妇的名字。这对年过花甲的老夫妇执著地奉献爱心、帮助他人的慈善义举一直深深感动着他们……
 
“希望工程的移动办公室”
    1990年和1991年,臧兴望和老伴耿秋萍相继从单位退休了。有一天,他们夫妇俩从电视上关于希望工程的节目中看到了一个贫困家庭的小女孩因为没钱交学费而失学的消息,那双大眼睛里透出的对知识的极度渴望和对生活困难的万分无奈的情形,揪紧了老两口的心。他们夫妇俩当即商量,节约家庭开支,力所能及地资助失学的孩子,让他们重新回到课堂里。
    于是,老两口开始行动起来,刚好赶上耿秋萍同志原来所在的单位要成立老干部关心下一代活动站,老两口就主动完全承担了活动站的筹备成立工作。于是,老两口让儿子写好会标,又动手布置好会场,给孩子们买了50多本笔记本。召开成立大会那天,会场气氛非常热烈,大家纷纷表示,要以实际行动关心支持下一代工作,要用爱心和慈善之心履行好自己的职责,老两口向孩子们赠送笔记本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件事使老两口意识到,自己虽然退下来了,但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帮助贫困孩子圆他们的求学梦,既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又能为自己的晚年生活找到精神寄托。从那一天起,爱心助学的“希望工程”就成了老两口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夫妇俩资助贫困学生的慈善之举得到了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他们到相关部门把贫困学生的档案复印回来,四处为孩子找资助人。有时他们夫妇俩连马路上碰到个熟人都要截住人家,问一下能不能也帮着资助个穷孩子。找人经常需要爬楼梯、走泥路,都已经是年过花甲的老两口不顾路途辛苦,执著地为失学的孩子们寻求帮助,一旦找到资助者,他们夫妇俩那笼罩着愁云的脸上就会重新露出舒心的笑容。
    为了落实爱心助学款,1996年,他们的“希望工程”进行了结对帮扶,实行起一对一助学的形式。老两口给需要帮助的孩子一一登记造册,为他们照相,制作成爱心助学光荣卡,然后拿着这些光荣卡去寻找资助人,再把资助款挨个送到贫困孩子所在的学校,最后光荣卡经过学校、团市委层层盖章后又像军功章一样回到了资助人的手中。这种做法非常见效,也很受资助人的欢迎。
    老是坐公交车出去工作不方便,为此,老两口自己花钱购买了一辆摩托车,骑着摩托车去给那些孩子们拍照、找资助人、给孩子送去助学款等等,给这项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方便。那时候,60多岁的老两口还和年轻人一样充满热情和干劲。有时照完相回来冲洗后,发现有的孩子闭着眼睛或者别的原因导致相片没照好,可能影响爱心助学款的落实,他们夫妇俩就骑着摩托车去补照,不管孩子是在处于胶南市西部边陲六、七十公里外的大场镇还是理务关镇,都丝毫不马虎。他们夫妇俩进山村、入海岛(胶南市灵山岛上的学校也留下了老两口往来的足迹),不辞辛苦地为这些失学的孩子奔忙,一年里往往要跑遍10多处镇的30几所学校。有时一天要跑好几个乡镇、几百里路。
    每年学生开学的日子就是老两口最忙的时候,往往是一吃过早饭他们夫妇俩就带着多方筹集到的助学款去给需要帮助的孩子送钱,临近午餐时才回来。下午为第二天送款做些准备工作,比如造爱心联系卡、开单据、分装好助学款等等,一连好几天。从此,人们就说,“老两口的摩托车就是一个希望工程的活动办公室,他们的家就是一个爱心联络站啊!”
 
“爱心奉献的宣传大使”
    在奉献慈善爱心的实践中,老两口意识到: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如果社会上多一份爱心,就会少一名因贫困而失学的孩子。于是,他们夫妇俩就积极地为他们的爱心助学“希望工程”做起了宣传。夫妇俩购买了拍摄效果好的照相机和摄像机,跟着儿子和电视台记者学习照相和摄像技术,那份学习的认真、谦虚和钻劲让身边的人佩服得不得了。他们夫妇俩把镜头对准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和在“希望工程”中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拍出的新闻有100多条出现在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上,有力地促进了“希望工程”的发展。全市有上千名富有爱心的人加入到了他们倡导和组织的一对一助学行动的行列,每年都为“希望工程”捐款助学奉献爱心,雷打不动。
    媒体的宣传使老两口的“希望工程”项目起到了更好的带动作用。1997年5月,青岛电视台《人物写真》栏目播出了老两口热心“希望工程”的专题片,一共播了3期,在岛城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聊城师范学院的方志玲同学听说后,特地到老两口的家中搞调查,回去发动全班同学每人节约2元伙食费,资助原胶南市市美乡的一位贫困学生。方志玲毕业后去杭州当了一名教师,仍然热心“希望工程”,经常寄钱过来请老两口转交给贫困学生。方志玲的同学焦瑞华留校任教后,又继续发动全班同学捐款,把扶贫助学奉献爱心这个接力棒一级一级传了下去。像方志玲、焦瑞华这样热心“希望工程”的好心人还有许许多多。这当中既有很多像老两口一样年愈花甲的离退休干部,又有青春年少的花季少年;既有机关事业单位工作者,也有个体私营企业的老板和职工,甚至是下岗工人。
    1998年8月,耿秋萍同志因病住进了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老伴臧兴望在医院照顾了耿秋萍同志将近1个月。在这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他们夫妇俩心里总放不下那些穷孩子。很多人得知老两口在为“希望工程”做事时,都表示自己也要出点力,有的还当场捐了款。于是老两口就在病房里忙活着为前来资助孩子的好心人办理“爱心助学光荣卡”,把病房变成了他们夫妇俩撒播爱心种子的天地。同室的病友目睹了这一切,很受感动,在耿秋萍同志出院那天,病友们亲自到楼下送行,其中一个老人哭着拉着老两口的手说,“你们可真是大好人啊!”耿秋萍同志出院后,老两口就带着饱蘸深情的一笔笔爱心助学捐款,来到了胶南市铁山镇中心小学,为贫困学生发放了助学金。
    从1999年到往后的5年间,老两口在胶南市大珠山镇东山张村临时居住的时候,每逢“六一”,老两口都要带上礼物去那里的幼儿园,给孩子们赠送钢笔、图书、遮阳帽、饮水杯、小手绢、糖果等礼物。2002年国庆节,他们夫妇俩还专程从北京购买了50多面小国旗,发放给山张小学的学生,并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给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后来山张小学重建,他们夫妇俩又一次性捐款2000元,还给山张小学及附近的5所学校捐赠了300棵白果树苗,用来绿化校园,美化教学环境。
    正是在老两口的带动和示范下,正是由于全社会的无私援助,才使得更多的贫困学生能够继续接受教育。捐助人都说“把助学款委托给他们老两口,我放心。”受过资助的孩子们有出息了,都拿着礼物来表谢意,老两口就说,“别谢我们,还是去谢谢你的资助人吧。”于是很多孩子就有了干爸、干妈,干爸妈和干子女们其乐融融,比一家人还亲的情形让老两口心里有说不出的欣慰和高兴。
 
困难群众的“及时雨”
    在热心于“希望工程”的同时,老两口还时刻关注着社会慈善公益事业。在东山张村居住期间,每年逢年过节,老两口总要去给村里的5名五保老人送粽子、月饼、烟酒、糖茶、鱼、鞭炮和鞋等等,住了5年,送了5年;五保老人张新满生病时,老两口每天早上都会按时给病人送去一杯热奶,有时还另外送水果、奶粉等;他们夫妇俩给全村70岁以上的老人照了婚纱照,自费冲洗放大后送给老人们留作美好的纪念;他们还给一个从东北回来的贫困户买了煤球炉子,用于他烧开水和取暖;购买了一套电动理发工具,送给村里的一个女青年,帮助她自立;临搬离该村的时候又把一台冰柜送给村民,将一台电视机送给了村委会办公用……
    由于长期劳累,臧兴望同志的身体条件也每况愈下,2003年,他患上了严重的肺间质纤维化疾病,不得不靠人工输氧和高价药剂支持生命。即便是这样,老人也没有停止献爱心。住院期间,他和老伴得知一名实习护士的父亲因车祸丧生,其母亲又患癌症住院,家庭特别困难时,当即为她捐款500元。后来,他们夫妇俩听说印度洋地区发生了海啸,又从医药费里节省出100元,捐给了灾区。他们夫妇俩还力所能及地积极支援贫困地区的人们改善生活条件,共捐款2000余元,捐衣物近百件。在得知胶南市成立慈善总会时,他们还不顾个人治病需要昂贵医疗费的情况,一次性捐款1000元,成为了慈善总会创始人中少有的几个退休老干部之……
 
失学孩子们的希望所在
    老两口的工资并不高,为了尽量挤出一分钱为需要帮助的人带去希望和温暖,他们在吃穿住行等方面从不讲究,生活很简朴,同时还严格要求子孙后代勤俭节约。
    有一次,他们夫妇俩到某处中心小学为14名贫困学生拍照,拍得非常认真、仔细,直到中午12点半才结束。也是到了吃饭的时间,加上校长认为他们工作辛苦,有意留他们夫妇俩吃饭,老两口却执意要走,并诚恳地说:“我们不应该吃学校的,要么就不来,来了就送点来;学校也不宽裕,用这顿饭钱资助穷孩子上学该多好!”十几年来,老两口不知道为了多少人能吃好饭、上好学献出了爱心,可是他们自己却从没在下面吃过一顿饭。
    有一年元旦,老两口带着小孙女上街,小孙女央求着想让爷爷、奶奶买只烧鸡。见小孩子平时也很少提出买东西吃,不是特别喜欢也不会央求买,他们夫妇俩就左挑右挑,选了一只最小的,一称,要花去28块5毛钱。他们夫妇俩迟疑了好一阵子,最后还是拉着小孙女出了肉食店,老两口想得更多的是,这28块5毛钱能给贫困家庭的孩子买多少笔和本子啊!
    1995年,老两口按照政策分到了新房。当邻居们都在热火朝天地装修时,他们却直接住了进去。有人问老两口,为什么不把房子好好装修一下?他们夫妇俩只是笑了笑,说:“我们想着可以把那些铺在地上、贴在墙上的钱省下来资助几个贫困学生、给生活困难的家庭买些衣服和生活用品,这不是更好吗?”并且老两口在搬新家后,他们什么“家当”也没添置,都是从原来的房子里继用过来的。
    夫妇俩买了一辆摩托车也是为了方便开展爱心救助工作,并且节约坐公共汽车的费用和时间。老两口骑着摩托车奔波在希望工程的路上,从来不看月份牌,也不知道什么叫做双休日。说不累是假的,但他们说心里高兴,他们能够在为别人的生活和学习忙碌的日子里体验着内心的踏实和富足。
    可是在为“希望工程”和贫困人群献爱心方面,老两口从来都没有犹豫过。十年来,他们夫妇俩深入学校、农村自费给孩子们拍照,行程1万多公里,用去50多个胶卷和40多盘录像带,记录了400多名学生艰辛的求学历程,用它们唤起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支持;资助了40多个面临失学的孩子,累计出资3万多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爱心奉献的真正含义;他们夫妇俩还四处奔波,为400多个孩子找到了600多个资助人,筹集到助学款30多万元,以一颗真心、善心为富有爱心者和需要帮助者之间成功架起了一座座桥梁……
 
播种爱心,无悔付出
    由于臧兴望、耿秋萍夫妇俩对社会、对下一代、对贫困人群的爱心和无私奉献行动,他们先后荣获青岛市“老干部先进个人”、“老龄工作先进个人”、“关心下一代优秀工作者”和“模范老人”等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有人问老两口:这么大年纪了,又抱病在身,为什么不歇歇,还要继续献爱心呢?老两口回答说:“继续做就能为社会做点事情,献出自己的一份光和热。干着个有意义的活总比整天在家蹲着什么都不干趴在床上的要好啊!”他们的先进事迹传播开来之后,有许多热心人想资助孩子、想帮助困难对象时,都会主动与老人联系,主动找上门来让老人帮着牵线搭桥。老两口说:“被别人需要是一种幸福;虽然近黄昏,夕阳依旧好。”他们用自己的余生关爱着天下的孩子们,关心着社会慈善公益事业,用永远不老的真心和爱心播洒着希望的种子,诠释着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8 
关闭本页
网站首页 | 慈善介绍 | 新闻中心 | 慈善法规 | 慈善项目 | 慈善工程 | 慈善园地 | 资料中心 | 在线咨询
版权所有 © bt365体育在线备用 电话:0532-85166069 传真:0532-85166067管理登录  阿里云托管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月亮湾路187号星光大厦407室 邮编:266400 E_Mail:huangdaocishan@163.com